您好,欢迎您访问广德市图书馆官网!

民间艺术

    四合地花鼓
    来源:广德县图书馆 发布人:彭老师

    四合地花鼓,民间戏曲。四合地花鼓又名四合地蹬子戏“、地摊子戏,是盛行在安徽省广德县四合乡耿村、焦村、宏霞村的遐嵩片以及梨山一带的一种民间戏曲,是不需舞台的广场表演形式。因具有不受场地、时间限制等优点,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。四合地花鼓又名“四合地蹬子戏“、”地摊子戏“,是盛行在安徽省广德县四合乡耿村、焦村、宏霞村的遐嵩片以及梨山一带的一种民间戏曲,是不需舞台的广场表演形式。因具有不受场地、时间限制等优点,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。

    形成背景

    清朝同治、道光年间广德由于战乱与瘟疫导致人口骤减,湖北、河南等地民众大批迁徙至此定居,其中湖北迁徙至安徽省广德县四合乡的民众把“花鼓调”、河南“灯曲子”和皖南民间曲调等融合在一起,创造并形成一种自己独有的文艺表演形式——地花鼓。表演形式编辑

    地花鼓由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五种角色组成,外加一套锣鼓,演唱时不用伴奏,而由人工接腔,演出时以地面为舞台,故取名“地花鼓”。

    特点

    该灯有两“奇”:一是造型奇。马灯尾、龙灯身、狮灯头,胸前两螯捧着红绣球,灯下方撑以两根木棍,两根细线一根连灯头,一根连灯尾,再和木棍相连,整个灯小巧玲珑,招人喜爱;二是玩法奇。表演只有两人,每人各持一盏火狮灯,在锣鼓的伴奏下,表演者运用皮影戏的操纵技法娴熟操纵木棍上的细绳,使火狮活灵活现,或腾越或打斗,或亲昵,甚至其喜、其怒都表现的淋漓尽致,表演热烈壮观。同时,“火狮”在当地谐音为“和事”,喻意百姓未来的生活和顺、火红。

    1962年火狮灯曾参加安徽省民间灯艺比赛大会,荣获一等奖。

    2011年06月获宣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。

    内容表现

    四合地花鼓的角色一般有五个:老生,小生,老旦,花旦,丑角。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特定的服装和妆扮,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区别,他们在舞台上互相搭配,共同丰富节目内容,因人物来源于生活,使其生动形象,扣人心弦。

    其中最著名的节目有《王伙卖线》、《送香茶》、《四言八句》等,这些节目都是以当时的社会现象为背景,反映人们内心的世界。

    生活小戏、如《卖栀子花》、《王瞎子算命》、《讨学钱》、《打桑叶》、《小尼姑下山》等,曲目采用《四平调》、《北扭子》、《蛮蛮腔》

    历史及现状

    四合火狮灯独创于清末,已有一百多年历史。

    “地花鼓”在演出过程中不断改进、发展,逐渐发展成了舞台戏,四合地花鼓经过周来喜等几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整理和完善,目前已发展成了江南著名剧种——皖南花鼓戏,地花鼓由此成为皖南花鼓戏的鼻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