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广德市图书馆 发布人: |




立冬·历史渊源


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。完整地说,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,万物收藏,规避寒冷的意思。
“立冬”和“立秋”一样,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,如“立冬晴,一冬凌(寒冷),立冬阴(阴雨),一冬温(暖冬)。”不无例外,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,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“迎冬”之礼。
我国古代将立冬的十五天分为三候:“一候水始冰,二候地始冻,三候雉入大水为蜃。”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;土地也开始冻结;三候“雉入大水为蜃”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,蜃为大蛤,立冬后,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,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。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。

立冬·节气习俗


在古代,皇帝有出郊迎冬的仪式,并赐群臣冬衣、矜孤恤寡。立冬前三日掌管历法祭祀的官员会告诉皇帝立冬的日期,皇帝便开始沐浴斋戒。立冬当天,皇帝便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。回来后皇帝要大加赏赐,以安社稷,并且要抚恤孤寡。
旧时农耕社会,立冬了,农闲了,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当然要好好休息一下,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,所以才有了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这样的谚语。
在我国南方,立冬时节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,以增强体质抵御寒冬。在台湾立冬的这一天,街头的“羊肉炉”“姜母鸭”等冬令进补餐厅顾客拥挤。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、四物鸡来补充能量。在闽南地区,出嫁的女儿要在立冬日给娘家送去鸡、鸭、猪蹄、猪肚等,以让父母补养身体,表达自己的一片心意。
为什么立冬吃饺子?因为饺子是来源于“交子之时”的说法。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,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,故“交子之时”的饺子不能不吃。现代人延续着这一古老习俗。立冬之日,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。

立冬·饮食与养生


立冬后,万物活动休止,人虽没有冬眠之说,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。寒冷天气中,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,这样不仅能强身健体,还能起到御寒作用。立冬“补冬”固有道理,但补归补,切忌盲目地补,要有原则。
羊肉性温热,冬季食用,益气补虚、抗寒。身在北方的亲,现在可以吃起来御寒了,如果身体怕热,可搭配萝卜、冬瓜等凉性蔬菜食用。立冬时节的营养补充应以增加热能为主,但饮食忌太过于干燥,宜有汤水相伴。
冬季养生注重“冬藏”,要将人体的精气神包裹好藏在体内,应适当增加睡眠,早睡晚起。早睡可养人体阳气,迟起能养人体阴气,但晚起并非赖床不起,而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。因此,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潜藏、阴精蓄积,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好准备,而且,冬季气候十分寒冷,在养生上要注意保暖避寒,这也要求人们尽量做到早睡晚起。
冬天气温低,气候干燥,皮肤处于收敛状态,血液大部分汇集到皮肤深层,而且皮脂腺与汗腺分泌减少,皮肤发干,缺少弹性,受寒冷刺激容易发生冻伤和皲裂。
冬季防寒保暖也要适宜才行。衣着过少过薄,既耗阳气,又易感冒;衣着过多过厚,则腠理开泄,阳气不得潜藏,寒邪亦易于入侵。


立冬·好书荐读
《罗大伦教你四季食疗》

内容简介:人生活于天地之间,时时刻刻都受到天地之气的影响。懂得顺时而活、应时而食的人,才能让自己活得健康顺遂。知名中医专家罗大伦博士根据《黄帝内经》春、夏、秋、冬的养生原则——“故智者之养生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”,结合不同体质之人在当季的养护、调理,以及当季易发身体症状的预防,如春季经常上火、夏季心烦失眠、秋季皮肤干燥、冬季心脑血管等问题,均给出了对应调理的食养方。
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普通人自查自检,还可以帮您辨别自身体质,有针对性地进行食养——找到适合自己的调养方法,彻底从根儿上解决种种长期困扰自己的身心问题,从而获得健康和快乐。

(识别二维码在线阅读)

来源:博看